氣候智慧型農業:被"千錘百煉"的農業文化遺產_報資訊
2023-04-01 11:15:21 來源:人民日報
農業文化遺產——
應對氣候變化的智慧
【資料圖】
閔慶文 梅 艷
核心閱讀
氣候智慧型農業具有提高農業生產可持續性、對氣候變化適應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顯著特點。在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中,蘊含著適應氣候、調節氣候、防御氣象災害的豐富經驗,能夠助力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
在上萬年的農業發展歷程中,人類依賴當時當地的氣候條件,并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技術、傳統知識和品種資源。這些技術、知識和品種資源,正是構成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核心要素。
多年來,氣候變化對農業造成嚴重影響,農民需要面對農作物病蟲害加劇、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等嚴峻挑戰。201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家需要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以應對日益變暖的世界并養活日益增加的人口。中國是農業大國,同時也是遭受自然災害最多的國家之一。早在2014年,中國就啟動了第一個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
實際上,農業不僅深受氣候變化影響,其本身也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氣候智慧型農業具有提高農業生產可持續性、對氣候變化適應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顯著特點。在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中,蘊含著適應氣候、調節氣候、防御氣象災害的豐富經驗,能夠助力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加上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在上萬年的農業發展歷程中,人類依賴當時當地的氣候條件,并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技術、傳統知識和品種資源。這些技術、知識和品種資源,正是構成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核心要素。
依據氣候資源布局產業
甘肅迭部扎尕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處高山峽谷之中,山勢奇峻、云霧繚繞,宛如仙境。這片區域有著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山地坡向,氣候條件也大不相同。當地人充分利用這種資源差異,或在山下的田間種莊稼,或到半山的草場牧牛羊,間或進入山林采集。多種生產活動,構成了一個空間布局合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林牧復合系統。農耕主要種植青稞和蔬菜,并形成了合理的輪作制度;牧業供給肉和奶類;森林既能提供建筑房屋所需的木材,也生長菌菇和藥材。
2017年,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是依據地理氣候條件合理布局產業的典型代表。
2022年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則是通過空間遷徙適應草原氣候資源。當地氣候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草場植被自我恢復能力相對脆弱。根據這樣的氣候和生態特點,草原民族發展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式生產生活方式,依據氣候影響下的牧草生長情況,將草場劃分出夏牧場和冬牧場,在不同牧場間遷徙,從而實現了草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從上述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先民適應氣候資源空間分布的傳統智慧。
主動調節局地氣候條件
除了被動適應,人們還通過植被、景觀結構的改造,主動調節局部地區的氣候條件。在這方面,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堪稱典范。
哈尼人生活在地形起伏的哀牢山區,村寨坐落于半山腰,村寨下方是梯田,上方至山頂是茂密的森林。高山森林土壤是涵養水源的寶庫,水源形成溪流、山泉流經村寨,再經人工開鑿的溝渠流入梯田,而層層梯田能夠很好地防止水土流失,整個梯田系統布局科學,水分利用效率高,具有旱澇保收的能力。水流最后匯入山谷的河流中,河水蒸騰形成水汽又降落到山上,形成了立體的水循環。
山頂高聳的樹木就像成片的“冷凝塔”,路過的空氣冷凝成水汽,再加上山谷河流蒸騰而上的水汽,使冬春之際的哀牢山區置身于茫茫云霧中,不僅成為當地一景,還大大增加了降雨的頻率。即使其他地區雨水稀少,哀牢山區也能憑借著茂密植被、繚繞云霧獲得充沛降水。
良好的局地小氣候有效保障了農業生產。2009年秋到2010年春,我國西南地區遭遇嚴重干旱,但哈尼梯田幾乎沒有受到影響,這就是它合理的景觀結構對局地小氣候的調節在發揮作用。
多樣化防御氣象災害
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優良品種,向來是抵御氣象災害的寶貴資源。
傳統農業中,各地先民都會從當年收獲的作物中挑選顆粒最飽滿的植株種子用于來年耕種。相比于外來優質品種,這種通過自然選育留下的品種,或許不具備產量高、生長周期短等優勢,但卻有著最頑強的生命力和最適應當地環境、種植方式的基因特性,能夠有效地抵御當地常見的氣象災害。
同時,人們還有意識地選育并保留多樣性品種,以適應氣象條件的變化。比如河北涉縣王金莊旱作石堰梯田,就有74種作物、180個老品種,當地依此建立了“種子銀行”。
生產技術和模式的多樣化,也是人們抵御氣象災害的選擇。一整套田間管理技術是農田保墑的重要措施。在涉縣,人們為應對干旱搭建了集雨蓄水設施,保證石堰梯田的供水,并在梯田實行不同種類的農作物套種、不同生長期的作物間作、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混種等模式,增加梯田生物多樣性,以應對氣象變化。
在內蒙古敖漢旗,全年降水有限,為了充分利用每一次雨水,當地農戶總結出一套根據不同降雨情形調整種植方案的經驗:5月前降雨,可以種生育期稍長的谷子、高粱;6月才降雨,可以種黍子;如果直到7月才降雨,可以種生長周期很短的蕎麥,以避免饑荒。
由于這些傳統智慧的突出價值,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分別于2012年和2022年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此外,固碳減排也是氣候智慧型農業的一個顯著特點與發展要求。而利用生物共生減少投入與排放的發展理念,在我國的諸多農業文化遺產中都有體現。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復合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等,都是其中典范。稻、魚、鴨共生的模式,“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態循環,能有效降低化肥等制劑的使用,減少氮氧化物排放,更加環保。
氣候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農業文化遺產作為歷經千百年仍然活躍的生產系統,可以說經過了氣象的“千錘百煉”。它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智慧,必將為當代農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1日 07 版)
[ 責編:袁晴]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 氣候智慧型農業:被"千錘百煉"的農業文化遺2023-04-01
- 天天日報丨解開一千八百年前鑄鐵成鋼之謎(2023-04-01
- 我國漆藝傳承興盛的秘訣(匠心獨運)2023-04-01
- 世界新資訊:城市定向賽事 助力全民健身(2023-04-01
- 貴陽貴安:實施系列住房保障政策 為畢業生2023-04-01
- 博菲電氣董秘回復:公司在募投項目中規劃了2023-04-01
- 博菲電氣董秘回復:公司的高分子復材邊框,2023-04-01
- 益生股份董秘回復:公司以高代次畜禽種源供2023-04-01
- 海南瑞澤董秘回復: 截至2023年3月31日,2023-04-01
-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四號04星|天天觀熱點2023-04-01
- “圓夢乘組”在軌滿四月 各項工作穩步推進2023-04-01
- 我在博鰲丨關于博鰲 外國記者都關注啥?2023-04-01
- 環球要聞:國內最大液化天然氣儲罐主體結構2023-04-01
- 關于規范網絡祭掃秩序 倡導文明新風尚的通2023-04-01
- 科思科技:3月31日融資買入144.62萬元,融2023-04-01
- 倍輕松:3月31日融資買入152.25萬元,融資2023-04-01
- 瑞可達:3月31日融資凈買入352.21萬元,連2023-04-01
- 奕東電子董秘回復:公司嚴格按照信息披露要2023-04-01
- 全球關注:王利剛2022年四季度表現,銀華成2023-04-01
- 我沒熄火!塔圖姆17投12中爆砍39分11板 末2023-04-01
- 【環球新視野】國內首個碳中和主題博覽會來2023-04-01
- 2022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4019億美元-天天關注2023-04-01
- 每日熱點: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和利2023-04-01
- 環球今頭條!方便群眾生活 提升城市溫度—2023-04-01
- 紅軍烈士90多年前“兄弟之約”終實現:“革2023-04-01
- 2022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2023-04-01
- 宿舍免費送禮品2023-04-01
- 中無人機:3月31日融券凈賣出2.23萬股,連2023-04-01
- 和達科技:3月31日融資買入106.24萬元,融2023-04-01
- 大全能源:3月31日融券賣出10.72萬股,融資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