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一灣碧水長流(美麗中國)
2022-03-16 10:12:56 來源:人民日報
工業減排、精細治理、跨區域協作,廣西柳州——
護一灣碧水長流(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廣西柳州水系發達、水網密布。然而,工業廢水直排、水體黑臭、管理粗放等一系列問題,曾經影響著這里的水環境。通過源頭截污、工業減排、精細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柳州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2020年以來,柳州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排名中已連續兩年名列第一。“作為柳州人,我驕傲!”家住竹鵝溪旁的廣西柳州市民何貴鳳說,“以前的竹鵝溪污染比較嚴重,如今,我每天都要沿著清澈的竹鵝溪走兩圈,看看風景,感覺很幸福。”
柳州是如何改善水質、實現有效治理水環境的?
源頭截污,杜絕工業廢水污染
走在竹鵝溪邊的小道上,只見碧波蕩漾的河水映著岸邊綠樹。“以前河里的水發黑發臭,不要說來散步了,在家連門窗都不敢開。”何貴鳳回憶。
柳州水系發達,水網密布,地表河流均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境內河流有35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30條。“然而,不少河流以前都出現過水污染的情況。”柳州市水利局副局長、河長制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蔣勇說。
“工業廢水排放是導致柳州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柳鋼集團技術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阮志勇回憶,一度,大批工廠依江而建,生產污水直排柳江,柳鋼便是其中之一。
“后來,柳鋼開始轉變發展思路,走綠色發展道路。”阮志勇說,近十年來,柳鋼積極探索利用先進的水處理技術,投資約8億元,建成90多套大型水處理設施、4座廢水集中處理站,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8.3%。
如今,柳鋼本部廠區有幾個很大的“空中水池”,工業廢水抽進這里,經處理變成了涓涓清流,并全部輸送至現有的工業供水管道循環利用。“廢水不僅實現了零排放,還變成了資源。”柳鋼動力廠水電車間主任黃俊杰說。
柳鋼的綠色轉型,也是柳州工業整體優化升級的一個縮影,處理好工業廢水成為企業運行、發展的前提。“2021年,市、縣兩級執法機構共檢查企業1987家次,堅決杜絕工業廢水污染,從源頭截污。”柳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覃國琴說。同時,柳州市實施搬遷一批、改造一批、關停一批、整治一批的系統治理,559家“散亂污”企業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點行業企業完成清潔化改造。
精細管理,水環境治理不放松
“你好,我看見柳江大橋下面有個塑料瓶子漂在江面上,請你們處理一下。”接到市民的電話,柳州市水上保潔所大隊長韓緒軍立刻協調附近的垃圾自動收集船前往處理。
“市民看到江面上有垃圾會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必須在當日處理完畢并回復。”韓緒軍說,在柳江干流的江面上,每天都有數條裝置濾網的垃圾自動收集船來回穿梭。
成立于2009年的柳州市水上保潔所又稱柳州市水上綜合執法大隊,綜合水利、環保、漁業、國土、交通等多部門的部分行政職能集中行使行政處罰權。“我們對柳江主河道市區47公里水域和市區5條支流40公里水域實行精細化管理。”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局長黃慶麟說。
不僅人看著,還有機器監測。柳州市開展大規模區域重點小流域監測,通過手機終端就能了解水質;同時建設了柳江干流河道“天眼”監管系統,實時監控柳江干流上的情況。
“連江面上漂個瓶子都要開船去撿,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這恰恰體現了柳州人對如今來之不易的優質水環境的珍惜。”蔣勇說。
近年來,柳州實施竹鵝溪水質提升工程、新圩江綜合整治及尾水深度治理工程等,消除全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提升江河水質;建成了五大污水收集系統,收集管網超過1000公里,建成運行的污水處理廠11座,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河長制全面落實以來,柳州市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嚴格執行河長日常巡河及成員單位聯動制度,建立“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將柳州市河湖管理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納入公益訴訟,過去頻發的非法侵占水域岸線和垃圾傾倒等環境問題如今基本杜絕。
加強合作,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
柳鋼通過氨法脫硫工藝,在處理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時,得到工業原料硫酸銨;污水處理廠沉淀下來的淤泥經過高溫煅燒變成了水泥熟料……這些年來,柳州市工業總產值不斷增長,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擺脫了“酸雨之都”的帽子,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氣和清澈的柳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實踐告訴我們,發展越是面臨挑戰,越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越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以創新促轉變,以轉變促發展,在綠水青山中找出路,向生態環境要效益。”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鴻鵠說。
柳州市積極開展區域協作,與來賓市、河池市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與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都柳江流域市(州)級跨區域環境聯合交叉執法和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機制。
“下一步,我們將突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深化區域流域協同共治,強化地表水、地下水協同防治。”覃國琴介紹,柳州已謀劃“十四五”污染減排等工程項目超130個,以實現進一步推動水環境保護與修復。本報記者 李 縱
[ 責編:袁晴]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 護一灣碧水長流(美麗中國)2022-03-16
- 偉大變革|小病不出村 鄉里有“名醫”2022-03-16
- 各地針對困難群眾特點精準施策 需求把得準2022-03-16
- 免除你的后顧之憂 捷途X70 PLUS對比哈弗H62022-03-16
- 誠信315 | 遵循食品安全準則,安全燕窩讓2022-03-16
- 外交部:美國毫無資格自詡所謂“人權燈塔”2022-03-16
- 外交部:呼吁美國開放在烏克蘭生物實驗室2022-03-16
- 生豬跌到6元一斤,中央收儲又來,會不跌了2022-03-16
- 鞏固經濟持續恢復態勢——從開年“成績單”2022-03-16
- 國投羅鉀攜手豐澤晟華·煙農科技走進廣西南2022-03-16
- 2021年凈利潤下滑 立訊精密股價年內跌逾30%2022-03-16
- 支持實體經濟政策空間擴大 我國宏觀杠桿率2022-03-16
- 引入外資專業機構 擴圍納新攪動養老理財市2022-03-16
- 中國經濟2022年“開局亮眼”2022-03-16
- MLF操作加量不“降息” 央行在下什么棋?2022-03-16
- 中東部今明天迎大范圍雨雪 多地將現“穿越2022-03-16
- 截至3月15日24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新2022-03-16
- 3·15晚會曝光多家互聯網公司 上海已展開調查2022-03-16
- 上海3月15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5例、無癥狀感2022-03-16
- 逾百家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度分紅方案2022-03-16
- 前兩個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8%2022-03-16
- 從有技術到有市場 遼寧扭轉“科技強、創新2022-03-16
- 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將新建足球場等專項場地2022-03-16
- 安徽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例、本土無癥狀感染2022-03-16
- 重慶新增本土確診11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3例2022-03-16
- 加班的“社畜”、失眠者……深夜健身房藏著2022-03-16
- “海基一號”建造完工 為亞洲首例300米級2022-03-16
- 養老服務聯合體“鄰里互助” 讓農村老人享2022-03-16
- 剛跨“數字鴻溝”又落“網絡陷阱”,受傷的2022-03-16
- 140萬的奔馳S級借給出被撞!修車4萬借車人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