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種植模式 改變著當地傳統的農業生產
2021-09-17 11:39:21 來源:科技日報
玉米花生間作,讓農民每畝地多收入兩千元,這件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唐縣清平鎮東大新村。記者在此采訪時發現,與常見的大田玉米種植方式不同,這里的玉米種得非常密,株距不到15厘米,四分地播種的玉米達到了3400株,遠高于當地每畝4200株的種植密度。
同時,這里每三行玉米間“見針插縫”地種了三壟花生。東大新村黨支書孫長煥向記者表示,這600畝地,玉米與花生間作,“一畝地四分玉米、六分花生,但四分玉米頂得上常規種植模式下一畝的產量,花生是凈掙的。”他強調:正是引入新模式、新技術,每畝地有望增收2000元。
株數少、種得密,還能有高產量?東大新村的農民兄弟們可能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推動東大新村轉變種植模式的“科技特派員”肖從忠深諳其道,他解釋:間作花生可以讓玉米的通風性和透光性增加,輔以滴灌帶精準澆水施肥,密植的玉米單穗產量反而要比大田玉米高兩三成。四分地可收獲玉米1100斤,與常規種植模式下一畝地的產量相當。
記者了解到,為了改變小麥玉米單一種植,解決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的問題,結合資源現狀和生產實踐,高唐篩選出適于高肥力地塊的玉米花生間作套種3∶6模式,2021年建成3000畝玉米花生間作示范基地,推廣面積達2萬余畝,最大程度利用玉米邊行優勢、花生生物固氮作用,實現糧油均衡增產,提高了耕地利用率。
在東大新村的田地里,玉米正處于灌漿期,穗大粒多;花生也已經結出嫩果,顆粒飽滿。肖從忠說,從現在的長勢看,到9月底、10月初,這里將迎來豐收。
“花生不耐重茬,明年玉米和花生要換位種植。”肖從忠認為,花生的根系固氮,有利于玉米的生長。在確保玉米產量不減的前提下,這種間作輪作模式節水、節肥、省人工,還能讓每畝地額外收獲花生550斤、凈增收約2000元。
“既要穩定糧食產量,又要推動農民增收,只能依靠科技提高基本農田的單位面積產出。”清平鎮鎮長劉傳華向記者介紹,2019年以來,全鎮已經有6000余畝耕地采用“玉米花生間作”的種植模式,明年還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一年兩熟”轉變為“一年三熟”,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了,劉傳華將之歸功于肖從忠等“科技特派員”。“他們開著自己的車、燒著自己的油、用自己的業余時間,不斷給當地農村帶去新作物品種、新種植模式和新植保技術,改變著當地傳統的農業生產。”劉傳華說。
據高唐縣工信(科技)局局長沈軍透露,高唐縣共有69名“科技特派員”。這支以黨員為主力的兼職農村科技隊伍,長期奔波在田間地頭,帶動高唐形成了良種地瓜、高油酸花生、中藥材等特色種植品種和多個科技示范基地。
標簽: 當地,傳統,農業生產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 農業農村部:對農業科創企業支持貸款規模提2022-03-04
- 不下載APP不給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持續增強中小企業發展信心2022-03-04
- “建議取消中小學生各種藝術考級”引熱議 2022-03-04
- 全國政協委員丁磊:建議加速鈉離子電池等新2022-03-04
- 電腦忘記密碼怎么辦?教你一招,半分鐘就能2022-03-04
- “大媽”排隊買金場景難再現2022-03-04
- 不下載APP不給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愛看評論 愛比價格 這代年輕人購物有個性2022-03-04
- “互聯網一代”開啟新節儉模式2022-03-04
- “全過程人民民主”“動態清零”……兩會全2022-03-04
- 創意微視頻|微光2022-03-04
- 數評兩會:21億劑!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2022-03-04
- 微視頻 | 你聽,被愛著的感覺,真好!2022-03-04
- 【代表委員話三農】宋豐強:聚焦黃河綠色發2022-03-04
- 有事好商量丨小巷里的懇談會2022-03-04
- 非本人原因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齡如何計2022-03-04
- 工地發放工資卡“不符合要求”,只能去指定2022-03-04
- 騎車下班途中“自摔”受傷,難以認定為工傷2022-03-04
- 女性平等就業權相關法律有哪些?怎么規定的2022-03-04
- 數據統計:《艾爾登法環》在Steam上售出1002022-03-04
- 張業遂:中國是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2022-03-04
- 統計局:2021年我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達22958萬2022-03-04
- 北京出臺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綜合監2022-03-04
- 元宇宙概念異動,這些產業或將率先落地,投2022-03-04
- 國投羅鉀助力沃柑種植,為大理再添一抹亮色2022-03-04
- 軍工股走強,俄烏沖突催化裝備發展,行業成2022-03-04
- 劉永好:多舉措節糧提效保障糧食和耕地安全2022-03-04
- APP“脅迫下載”只會自砸招牌2022-03-04
- 首筆數字人民幣碳信用交易在成都完成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