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訴 > 正文

        在線問診誤診頻現,“隔空”診療透明規范持續推進

        2022-07-08 09:57:59 來源:法治日報

        今年初,家住湖南常德的夏亮被口腔潰瘍困擾了一段時間,“嘴里出現很多白色的皮,喝水都疼”。受當時疫情影響,他決定通過在線問診尋找病因、解決痛苦。
         

        可是,他問診的幾個醫生,給出了幾個完全不同的診斷結果,這讓夏亮很迷惑,也對在線問診的準確產生了疑問。

        這樣的經歷并非個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達2.98億,同比增長38.7%。而隨著互聯網診療快速發展,誤診白診、先藥后方、AI開處方、診療事故等亂象也紛沓而至,成為埋在行業里的一顆顆“暗雷”。

        針對上述問題,堵漏排雷的監管舉措持續推進。從2018年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對醫療機構在線開展復診作出明確規定,到日公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保證“隔空”診療透明規范,一張保障互聯網診療質量的網越織越密。

        在線問診誤診頻現

        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夏亮向《法治日報》記者回憶說,當時他在線問診的第一位醫生,是某三甲醫院口腔科醫生。給對方看過自拍的口腔照片并文字描述相關癥狀后,該醫生診斷為“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稱“吃點消炎藥,多喝水,好好休息就沒事了”,隨后開具消炎藥處方,囑其線下購藥。

        遵醫囑服用消炎藥3天后,未見好轉,夏亮便在另外兩個臺上選了3位醫生進行問診。提供的圖文和之前一致,卻得到了不同的診斷結果:有醫生認為是“舌炎引起口腔潰瘍”,有醫生診斷為“口腔發炎”,還有醫生稱是“念珠菌感染”。

        這3位醫生均為其開具了不同的藥,搞得夏亮一頭霧水。

        他不敢再輕易吃藥,之后去市里一家線下醫院就診,確診為: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對癥下藥后病情緩解了。

        北京某口腔醫院一位資深醫生告訴記者,念珠菌感染對口腔科醫生來說其實不難判斷,之所以會出現“同樣的圖文,診斷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在線問診的局限

        “口腔科醫生線下問診時,除了觀察口腔情況、詢問病情,還會按壓、觸摸,綜合判斷得出結果。而在線問診醫生只能憑借圖文,很難準確判斷,更不用說開具處方了。”該醫生解釋說。在他看來,患者在網絡問診時可以上傳線下醫院拍攝的片子、出具病理報告等進行復查、復診或咨詢,但不能首診。

        年來,“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迅速。從互聯網醫院到明確常見病、慢病患者互聯網問診可進行醫保報銷,從網售藥品到核心診療再到互聯網醫保,各地出臺方案積極支持在線醫療全面發展,筑牢了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增長基礎。

        與此同時,像夏亮這樣就同一病癥在線問診多名醫生,卻得到五花八門診斷結果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北京某高校大三年級學生張興澤自稱是一個“愛生病的人”,最幾年來,他經常用到在線問診臺,使用感受五味雜陳——特別方便但不太靠譜。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皮膚起了一些小紅點,奇癢無比,為了快速解決問題,他打開一個在線問診App,在皮膚科挑選了一名“看標簽很專業”的醫生,花了109元進行圖文問診。結果醫生跟他說,可能患上了一種皮膚病,建議購買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后來他去線下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結果是吃菠蘿過敏了。

        “在線問診方便是方便,但描述病癥一般限于文字和圖片,容易出現誤診或者診了白診的情況。”張興澤說。

        受訪的多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隔空”診療并不適合所有患者,常見病、慢病的復診,是較長時間以來互聯網診療的定位。不過,對于何為復診,業內一直缺少具體標準,導致出現一些監管真空。

        先選藥品再開處方

        AI開處方患者買藥

        除了問診,購買處方藥是“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的另一個特色。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互聯網醫療臺卻采用“先選購藥品,再因藥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軟件自動生成處方”的操作方式。

        家住湖南懷化的謝麗曾在2020年初給她4歲的孩子在線下醫院買過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當時醫生為其開具了處方。今年3月,由于孩子再次出現相似癥狀,她嘗試著在某線上購藥臺購買這一款藥,很快她就被臺方轉到“線上問診”版塊。她將兩年前的處方上傳后,“醫師”立即給她發來了購買鏈接。

        記者日在某購藥臺下單處方藥左氧氟沙星膠囊后,臺提示“請選擇線下已確診疾病”。記者在“疾病欄”隨機勾選了幾項,“處方/病歷/檢查報告欄”空著,并確認“已確診此疾病并使用過該藥,且無過敏史、無相關禁忌癥和不良反應”,很快便通過了驗證,提交清單后,系統跳至問診版塊。

        幾秒鐘后,有“醫師”接診,連續發來數條信息,其中第一條強調“互聯網醫療只對復診用戶提供醫療服務”,后續幾條信息均為確認有無過敏史或處于特殊時期。待記者回復“無”后,不到2秒,對方便發來一張處方單和購買鏈接。

        北京居民楊木也有過此類經歷,他懷疑屏幕背后接診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執業醫師:“在××臺購買處方藥時,感覺對方跟機器人沒有差別,只要打字過去,對方就會在10秒鐘內迅速同意,根本沒有給出任何專業意見。”有一次,他故意嘗試描述一些不是欲購藥品適應病癥的情況,結果對方仍然二話不說很快開了處方。

        有互聯網醫療行業人士支招:假如是正規互聯網醫院,有執業資格的醫生開具的電子處方,應該有醫生的簽名、互聯網醫院電子章。“不排除有些小型的互聯網醫療臺仍存在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工具自動生成處方,一些大臺會用AI等來輔助醫生問診,比如問病人幾歲、哪里不舒服等,但是處方必須要求醫生來開。”

        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授鄧勇告訴記者,為了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此前我國《處方管理辦法》《醫療機構處方審核規范》均明確規定,醫師在診療活動中為患者開具藥方后,藥師要進行審核,但相關規范并未對“自動生成處方”這一行為進行明文禁止。

        “法無禁止即可為。規范制定不明確,地方實踐就會亂象叢生。現實中,一些臺選擇‘AI開處方,客戶直接取藥’的模式,跳過傳統的處方開具、審核環節,把開方直接變成了‘賣藥’。這類行為嚴重違反我國藥品管理制度,也給患者用藥安全埋下了風險隱患。”鄧勇說。

        巨量接診是否真實

        線上醫生誰來監管

        對于在線問診,醫生回答幾次算是一個完整的問診、臺上顯示的醫生接診量有無虛標、回復患者的診斷內容是否為醫生真實回復……記者隨機采訪了北京、天津、湖南等地10多位群眾發現,這些也是困擾他們的主要問題。

        北京某高校大二年級學生郝櫻睿對此深有體會。她經常使用在線問診,但至今不清楚到底醫生回答多少個問題才達到收費標準。“一開始,有幾個問題算免費咨詢,但只要你說話了,就算一個問題,比如說一句謝謝或者你好。等免費次數用完后,醫生卻剛進入正題,為了解更多信息,你只能交錢充會員。交完錢,醫生又會問化驗結果之類的信息。有時,一圈下來,最后竟然讓你去線下醫院問診。”

        在線問診前,先在臺上看看哪位醫生的接診量多,再確定向哪位醫生問診,這是山東曲阜居民張刀刀慣的做法,因為在她看來,醫生接診量多就意味著其醫術較強受患者歡迎。但她注意到,一些在線問診臺上標注的醫生接診量動輒高達幾萬甚至幾十萬,不禁質疑這些數據是否屬實。

        記者在某在線問診臺上以皮膚科醫生為檢索對象,發現該臺線上接診人數最多的皮膚科醫生接診次數為25萬人次。假設每人線上問診時間均為10分鐘,線上接診時間約為41667小時,如果全年無休,10年為3650天,那么這10年里其均每天線上接診時間約11.4小時。

        對于這些問題,有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年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探索“品控”,“比如醫生回答幾次算作一次完整問診;如何對那些將搜索到的內容復制粘貼給患者的醫生進行監管;如何確保接診量真實;出現誤診或開錯藥的情況由誰擔責等”。

        “核心問題是,誰來對醫生在線上作出的診斷負責。線下醫院的醫生,由各地衛健委監管,醫院和科室也會進行規范管理;而線上的醫生,則相對比較獨立。”前述北京某口腔醫院資深醫生說。

        監管政策陸續落地

        更好保證診療質量

        互聯網診療出現規模增長始于2018年,這一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旨在提升醫療衛生現代化管理水。截至2021年底,全國互聯網醫院已達1700多家。

        這些年來,為了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等規范文件陸續出臺,就互聯網診療服務中涉及的醫療機構資質、從業人員資質、設備設施保障、服務流程規范等提出要求。尤其是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制定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發布后,備受公眾期待。

        該細則針對互聯網診療中處方審核、隱私保護、診療質控等社會關注點作出詳細規定。

        對于上網能看什么病,細則要求必須符合復診條件:患者就診時應當提供具有明確診斷的病歷資料,如門診病歷、住院病歷、出院小結、診斷證明等,由接診醫師留存相關資料,并判斷是否符合復診條件。當患者病情出現變化、本次就診經醫師判斷為首診或存在其他不適宜互聯網診療的情況時,接診醫師應當立即終止互聯網診療活動,并引導患者到實體醫療機構就診。

        鄧勇認為,這些標準更具可操作,且賦予了醫生更多專業權限,進一步明確了服務邊界、監管邊界,有利于互聯網診療服務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對于線上診療的質量監管是否與線下診療相一致,細則給出了肯定答案:要求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將互聯網診療納入整體醫療服務監管體系。

        對于沒處方也能買處方藥,細則嚴禁“先藥后方”: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處方藥應當憑醫師處方銷售、調劑和使用。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

        這一點在鄧勇看來,尤其值得肯定,“符合目前互聯網診療‘回歸嚴肅醫療’的主旋律,有助于將行業發展引回‘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的正軌”。

        他同時指出,要讓“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的規定落到實處,必須考慮多重因素,比如應明確人工智能等主體的地位,“雖然我們將其稱作人工智能,但它和部分助理醫師一樣,都是沒有獲得處方權的主體,目前的《處方管理辦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相關規定還存在不足,處罰對象局限于‘人員’。后續修改時應該考慮到人工智能等主體的特殊,對僅由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的,應當與‘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一樣,直接追究醫療機構的責任”。

        鄧勇認為還應明確責任承擔規則。“目前在互聯網診療過程中,醫療機構與醫師之間的權責依然通過合同調整,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對于多點執業的醫師來講,在合同簽訂過程中,醫療機構往往處于優勢地位,如果合同約定‘出具處方不當造成損害的,在醫療機構賠償后應主要由醫師負擔’,那么醫療機構就實質上規避了損害責任的賠償風險,這有違權利與責任應當對等的原則。”

        完善藥品追溯體系也不可或缺。鄧勇提出,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處方源真偽的審核,對處方源建立嚴格的審查制度,完善關于處方源的法律法規。利用互聯網優勢,充分利用二維碼識別功能做好在線處方的審查工作。同時完整保留交易記錄和交易證據,確保監管能夠追根溯源。

        標簽: 在線問診 隔空診療透明規范

        精彩推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 誠聘英才 | 廣告招商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hahao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品質網 版權所有
         

        聯系我們:98 28 36 7@qq.com
         

        未經品質網書面授權,請勿轉載內容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 ass亚洲**毛茸茸pics|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成A人片|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日本人成中文字幕|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成影院| 亚洲kkk4444在线观看| 亚洲偷偷自拍高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色窝窝亚洲AV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婷婷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的片|